30岁的他 在土地里找到猕猴桃“出海”玄机

发布时间:2024-04-28 04:29:31 来源: sp20240428

  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课题,是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出要推进人才融合互动,积极引导人才返乡入乡,加强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夯实城乡发展基础支撑;同时要推进创新融合赋能,促进技术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畅通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渠道。

  在成都,一支有情怀、有能力的高素质“三农”人才队伍正在聚集,他们是“成都农匠”、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运营师、农业科技专家、乡村公共服务组织……今日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将走进这些“农匠”,探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的生动故事。

  冬日一大早,王强就在都江堰猕猴桃特色品种育苗基地里忙开了。“不能埋太厚。”王强一边对正在用松针覆盖猕猴桃苗定植带的农户说着覆盖要领,一边弯下身,用手将刚刚覆盖的松针刨开。

  王强是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农艺师,主要工作是推广果树种植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采访过程中,他时不时地会在和记者谈话的间隙走到农户身边,指导他们种植技巧。

  技术,是王强在采访中频频谈到的关键词。

  在王强看来,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质效,加大技术推广应用是重要途径。以都江堰猕猴桃产业为例,王强介绍说,都江堰猕猴桃近10万亩,专设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为猕猴桃产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同时,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和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共建猕猴桃(都江堰)博士工作站,由技术带头人带领着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再加上民间的猕猴桃产业协会与政府部门、技术带头人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各环节紧密配合,新技术才能够推广,新品种才有地示范,产业才有人带领。以此,才能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质效。”王强说。

  技术赋能农业种植

  “亩产效益翻倍,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30岁的王强从小就对土地有亲近感。小时候的他在父亲的梨园长大,长大后如愿考进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园艺专业,毕业后便从事农业相关工作,至今已有8年时间。

  在常人看来,与土地打交道,乏味枯燥。但王强却乐在其中,用他的话来说,是对土地有感情。“年轻人对土地要有感情,才能扎根土地。”8年来,王强的脚步遍布龙泉驿区的水蜜桃园、蒲江的柑橘园、都江堰的猕猴桃园等果园,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学习知识,同时推广果树种植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以都江堰猕猴桃产业为例,近年来,王强所在的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这里推广了牵引技术、猕猴桃林下套种粮食作物等农业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猕猴桃产量及效益。

  王强指着示范基地的牵引架,上面缠绕着猕猴桃的藤蔓,“以前农户种植采用的平棚种植,猕猴桃新梢肆意生长,太高了容易被风吹断。但采取了牵引架种植后,能够固定猕猴桃新梢的生长方向,培养的预备结果母枝就又好又长。”

  “除了头上的牵引架,地里还有‘玄机’。”王强蹲在地上,扒开土地上的秸秆,露出地里的土豆,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正在示范的林下套种免耕马铃薯技术。“种土豆需要埋在土里,但我们这种方法就以秸秆代替了土壤,这样可以减少挖土豆、种土豆的人工,还解决除草的问题,并且秸秆还田能够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林下粮经复合套种模式还能提高经济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技术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王强介绍说,猕猴桃的产量从亩产2000斤提升到了亩产4000、5000斤,个别果园还能达到亩产上万斤。“亩产提高、效益增加,也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从事农业,逐步缓解农村人才空心化的问题。”

  设置专业技术服务部门

  “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

  有新技术、有新品种,却苦于无法推广,一度成为王强最为担心的问题。

  “我们在开展科技下乡中,时常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感到担忧。不是担忧新品种没人选育、新技术没人创新,而是担忧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后继无人,将来新品种、新技术无人示范,产业无人带领。”王强说,受限于部分农户的知识水平、经济水平等因素,技术推广成为了难题,“我们手上有技术,但是如何让农户接受,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王强看来,专业技术服务部门是破题的关键。“这是政府的具体代表,能够利用好政策和资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消除农户的顾虑,推进产业的发展。”

  “这也是我将采访地点选在都江堰的原因,因为这里存在着成都市目前唯一为单一的农业产业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部门——都江堰市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还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为产业服务。”王强介绍说,都江堰猕猴桃近10万亩,专设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为猕猴桃产业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这样单一化、专业化的技术部门更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

  比如,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这一世界难题进行科技攻关。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唐合均回忆起2015、2016年时的场景:“猕猴桃红肉品种有溃疡病的风险,这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当时在田里看到树体基本上都是遍体流脓,农户们的种植情绪已经降到冰点,很多人都想把猕猴桃挖了,改种其他作物。”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与四川省农业科学园园艺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技团队多番沟通,进行技术攻关,最终首创猕猴桃避雨设施栽培技术体系,破解猕猴桃溃疡病防控的世界难题,将病害平均防效提升到90%以上,这一技术也入选了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并且,针对农户不愿意投资避雨棚的顾虑,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一边向农户们推广避雨栽培技术,一边为农户呼吁政策扶持,打消了农户的顾虑。

  多年来,王强与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紧密合作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有专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助力,推广技术也就事半功倍。”王强说。

  整合农户资源、打造品牌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运用了新技术,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如何进一步整合农户资源,形成合力促进产业发展?在王强看来,产业协会在其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协会是民间能人聚集的阵地,技术、植保、土肥、销售等方面的人才群策群力,共同带动产业的发展。”

  王强在下地的过程中,就与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进行了多次合作。“首先,协会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会收集农户的问题反馈给政府、技术专家,也会将新政策、新技术向农户们宣导。”王强介绍说,“同时,协会还和社会化服务公司合作,整合农户资源,打造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都江堰猕猴桃种植户的记忆里,以前,果子成熟后,大多都在周边市场卖,价格、销量都一般。而如今,猕猴桃能出海了。“我们打造统一的品牌,形成品牌规模,如今,都江堰猕猴桃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晏志强介绍说,“这几年我们和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签订了合同,今年订单数量实现翻倍。”

  猕猴桃产业要发展,还需要做强产业链。2020年4月,由猕猴桃协会引进的花粉产业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补齐了都江堰市缺乏猕猴桃雄花花粉标准化生产这一关键环节。自此,打通了从种苗到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猕猴桃酒、猕猴桃面膜、饮料等产品逐一上市。“接下来,我们还将在食品、酒水饮料、化妆品、酵素等方面进一步研发产品,实现猕猴桃产业的全方面提质增效。”

  作为一名推广技术的农艺师,这也是王强理想中的农业发展愿景——技术带头人攻克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的生产质效;政府利用政策和资金,支持技术推广、解决农户种植难题;行业协会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产业全方面发展。“发挥好政府技术部门的引导作用,应用好社会团体力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把先进生产力转化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王强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来源:成都商报)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