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800余载考亭书院“弦歌不辍”

发布时间:2024-04-20 11:04:48 来源: sp20240420

   中新社 福建南平11月10日电 题:800余载考亭书院“弦歌不辍”

   中新社 记者 张丽君

  “眼前所见石牌坊,是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按宋朝当时考亭书院的格式重建;牌坊匾额‘考亭书院’四大字传为宋理宗御笔。”站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考亭书院石牌坊前,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祝熹近日向 中新社 记者娓娓道来书院的前世今生。

10月16日,矗立考亭书院前的石牌坊,造型古朴、器宇轩昂,格外引人注目。  中新社 记者  张丽君  摄

  据载,中国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晚年还居建阳,1192年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为“沧州精舍”;1244年宋理宗诏为书院,御书“考亭书院”匾额,褒崇朱熹。

  祝熹说,考亭书院是朱熹晚年定居终老之地。朱熹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完成修订了《孟子要略》《仪礼经解》《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以朱熹学为核心、被认为是理学正宗的“考亭学派”。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这一跨越时空的评价,道出了朱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为朱子理学的创建者,朱熹一生兴办、修复和读书讲学的书院达60多所,其中考亭书院就是当时全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享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盛誉。

10月16日,考亭书院背靠青山,景色清幽,成为朱熹后裔及游人追寻朱子足迹的“阙里”。  中新社 记者 张丽君 摄

  穿过石牌坊,可见当地1998年兴建的朱子祠立于考亭玉枕峰之麓。祠中为集成殿,殿名取自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之语;大殿正中立着的朱子塑像,手持书卷,恍如正在讲学授徒;殿旁两庑,为竹林、沧洲两精舍。

  “感觉书中的世界活过来了。”十多年前“登陆”的台湾博士、福建武夷学院特聘专家黄柏翰来到考亭书院,参观后感慨不已,“期许两岸共同研究朱子,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与深度。”

  集成殿两侧壁上,“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十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祝熹说,朱子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还不断向外传播,对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朱子学远播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又于近代传入西方,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说。历经800余载,考亭书院今亦成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游人追寻朱子足迹的“阙里”,斯文不绝,弦歌不辍。

  沿着朱子的足迹,踏访朱子文化遗存,感受朱子及其弟子间的师生情谊;坐在考亭书院的学堂里,聆听关于朱子的讲座,体悟古人的哲思......古时四方学子求学问道的场景,随着一个个研学营、一场场研讨交流活动的举办,在考亭书院屡屡重现。

  “来之前,我们只了解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不知道朱熹的朱子理学在历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7月,参加2023汉学青年学者研习营的16个国家22名外国留学生走进考亭书院,对朱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今年10月,第七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在考亭书院举行,200多名两岸专家学者追根溯源,共话两岸书院文化的交融与复兴。截至目前,考亭书院已与台北阳明书院签订合作意向书,闽台18家书院携手成立了海峡两岸书院联盟,推动两岸书院文化交流合作。

  “朱熹对台湾的书院教育影响至深且巨。”在台湾阳明书院院长温明正看来,闽中大儒,以朱子为最,海内外书院无不崇奉。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院在中国历时千载。中国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朱清认为,书院文化从福建传到台湾,已成为连接两岸根脉的纽带,也是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财富;要因势利导,促进书院复兴,开展“朱子之路”“书院之旅”等交流活动,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