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湾区数字化转型难点堵点“把脉开方”

发布时间:2024-03-29 19:21:19 来源: sp20240329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杭莹 许张超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转型难在哪儿?要怎么转?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细康和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震就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堵点“把脉开方”。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细康:

  打破企业“数字孤岛”

  “数据日益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新要素、新动能,向数字化转型乃大势所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细康强调,数字化转型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客户体验、提高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成效显著。

  数字化能带来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还有许多企业没有转?赵细康分析,一些问题拖累了部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一是认知问题,企业认为数字化转型用处不大、效果不明显,又或者存在胆怯心理;二是能力问题,在资金、人才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三是环境问题,缺乏公共数据平台、便捷便宜的服务网络等。

  企业要怎么转?赵细康表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转型需求是有差异的。“在创业阶段、跨越阶段和转型阶段,对于数据的使用、范围以及用法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创业阶段主要是数据采集,跨越阶段是数据分析,到转型阶段,可能要通过数据融合实现企业决策智能化、流程自动化。”赵细康说。

  赵细康还强调,要打破企业间的“数据孤岛”、构建产业数据共享的生态,“一个企业单独搞数据化不太行,上下游不同企业之间的数据要有接口,没有接口就连不上,因而各个企业之间的数据要实现标准化”。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冒险的事情。”赵细康表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协同政府、协会、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营造数字化转型生态,他还提出了“政府领着走”“大手牵小手”“协会要牵头”“人才顺畅流”“转型不唯‘数’”等具体举措。

  具体来说,应持续优化数字化转型政策,提供充足的数字化转型培训,建立起可流动的人才机制,并资助研发出一些较为便宜的或免费的数字化公共平台;大型国企、行业龙头企业等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一起转型,从产业生态层面推动企业成批转型;行业的龙头企业来牵头组建强有力的协会,更好地发挥协会的“桥梁”作用。

  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震:

  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湾区标准”

  如何加快湾区数能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数字湾区”?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震一直在思考答案。在他看来,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优势、利用通达全球的空港群和海港群条件,充分发挥数字化作用。

  “企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思考的是自己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更匹配哪一种转型模式。要想做好数智化转型工作,就要在不同的阶段,找到不同类型企业存在的不同难点,梳理出共性化和个性化问题。”张震总结道,共性问题大多为转型人才缺乏、转型技术力量薄弱、转型标准模糊、政策环境不稳定等。

  当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如何破题?张震表示,那就需要打出“组合拳”,发挥好政府、企业、协会等各方面的综合力量,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生态系统、完整的系统架构、全面的保障机制,以便企业能够搭好数字化转型的“桥”。

  客观条件建立好后,粤港澳大湾区所有的企业是否都能够成功地完成数字化转型?张震认为这不是一道肯定题。在他看来,能否全部进行转型、能转型到哪个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呈现出的态度、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和判断。“愿不愿意转、敢不敢转、会不会转,也就决定了能不能转。”

  他总结道,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对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考验。“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下,怎样摸着石头过河,是所有人都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如何蹚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这条河”,张震建议,企业要把握技术发展规律,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明确转型目标定位,瞄准关键技术、核心人才,把握主要产业链。与此同时,要善用政府政策,积极推动区域创新合作,打造新型技术创新平台,创建新型研发合作模式。“立足湾区,企业要想做好数字化转型,就必须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强化多级网络空间联系,把握数字化转型试点机遇,全力打造‘湾区标准’‘湾区模式’。”他表示。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