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专访俄罗斯知名汉学家娜塔利娅·扎哈罗娃

发布时间:2024-03-29 20:41:08 来源: sp20240329

  参考消息网12月21日报道(文/刘恺)“我认为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质是它的多样性、包容性,这是它不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原因。”近日,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亚非文学系主任、俄罗斯知名汉学家娜塔利娅·扎哈罗娃谈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和理解时娓娓道来。

  “中华文明让人由衷敬佩”

  《参考消息》:您觉得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吸引着俄罗斯人?

  扎哈罗娃:中华文化的一切元素都令人惊讶。首先,当然是异域风情很有吸引力。人们总是对远方充满新奇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俄罗斯人完全不同。俄罗斯人对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感到新奇。

  还有中国长城。俄罗斯人或许以前听说过长城,或许在照片里、网络视频上看到过长城,但当他们亲眼目睹这座建筑奇迹,完全不同的感觉油然而生。

  还有故宫也令人期待。阅读有关故宫的书籍是一回事,在故宫里沿着古老的台阶行走、观赏故宫巍峨的宫墙又是另一回事。这种感觉令人终生难忘!

  还有中国美食。许多中餐馆在莫斯科开业,吸引着俄罗斯人前去品尝。中餐馆的确很棒,但是中国夜市更加令人流连忘返。

  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它让人由衷敬佩。但当你置身于最古老的寺庙,触摸建筑的墙壁,聆听悠远的钟声——是的,这将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在很多方面令人印象深刻。俄罗斯知识精英或许原本是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到中国去的。但当代中国已是如此现代化,在很多方面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是一次惊人的蜕变。俄罗斯知识精英没想到能看到这些,但当他们亲眼目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这无疑非常吸引人……

  《参考消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扎哈罗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认为最突出的特质是它的多样性、包容性,中华文化兼收并蓄,这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原因。

  留学生勤奋令人印象深刻

  《参考消息》:大众意识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极大影响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印象,也有不那么积极的“成见”。您认为做些什么能帮助在外国人眼中塑造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中国形象?

  扎哈罗娃:社会中出现的成见不仅是某些阶层代表接触的结果,而且也是宣传的结果。如果我们谈论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并且一直持续的固有印象,比如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苏联特别是在莫斯科有相当多的中国留学生。当地人对他们的固有印象就是“勤奋”。我认为这种固有印象现在正在“复兴”,因为在如今的俄罗斯也有很多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仅在今年上半年,我就两次担任莫斯科大学中国学生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根据我对这些学生的观察,他们目标明确、勤奋、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印象的确存在。它从俄罗斯人与中国人的直接接触中产生出来。事实上,某些固有印象还可能是从中国文学作品的某种取向而产生的。

  说到应该如何努力塑造关于中国人的印象,我认为大众媒体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写更多关于中国的文章,不仅是关于中国的传统和现代,而且是关于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五千年历史文化有什么独特价值?我们应该更多揭示其丰富内涵,更具体地谈论其特征和性质,因为如果在一个人的身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对这个人的观感、积极的印象就会被“创造”出来。因此,揭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很重要。应该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这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亲身感受中国人优秀品质

  《参考消息》:如果我们谈论在日常生活层面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除了您刚才提到的勤奋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精神标识?

  扎哈罗娃:在我和我身边朋友的理解当中,勤奋的确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标识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鲜明的性格特征。下面我会逐一列举一些在部分国家已经消失,但在中国却得以保留的可贵品质。当我看到这些品质时,我感到很震惊——我不是从书本上,也不是从老师的讲座中道听途说得来的,而是在中国亲身感受到了这些品质。

  首先是中国人对长辈的尊重,这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尊重。当我到中国当老师时,对此有最直观的感受。我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对我的无比尊重。我从来没有像在中国这样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顺便说一句,爱护家庭、尊重老人这一点也应该在俄罗斯社会中大力宣传。我在中国的大街上也亲眼目睹了人们尊老爱幼的情景。

  提到尊师重教,人们往往会想起日本。为什么我们很少提到尊师重教这一传统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呢?它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

  很少有人提及牡丹这种美丽的花是中国的象征。可我们记得菊花是日本的象征,莲花是印度的象征。但为什么我们不说中国的象征是牡丹呢?我记得多年前在俄罗斯的一个精彩电视节目里,著名汉学家伊利亚·斯米尔诺夫展示了他的办公室——里面有中国花瓶、中国雕塑、玉石等等。玉也是中国的象征,不过没有多少人了解这一点。

  中国人对文学的热爱也令我惊讶,从历史上看这是很有渊源的。

  了解中国文学可从读老舍著作开始

  《参考消息》:当您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您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您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什么最吸引您?

  扎哈罗娃:我到中国时是以北大进修生的身份。当时我已经成家,我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独自一人来到中国。我当了很多年老师,这给了我一定的自信。我发现自己找到了向往已久的环境,交流、饮食、气候都没有一点困难。最重要的是我懂语言。也就是说,我和中国人交流不需要通过翻译。这让我迅速融入中国文化环境中去。

  《参考消息》:您是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文学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灵魂。您认为,中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扎哈罗娃: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如果说异同的话,艺术手法有很大不同。五四运动之后,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很大影响,不仅是欧洲国家的文学,还有俄罗斯文学。我想强调的是,曾在亚非研究所培养出数代文学家的柳博芙·波兹涅耶娃曾说过,如果你想爱上中国文学,就先从读老舍开始吧。我的朋友们都有老舍著作的俄文版。他们读老舍的书是因为老舍成功地将中国特色和西方风格结合起来……

  我认为,阅读中国文学恰恰可以从老舍开始,比如从他的《二马》《猫城记》《正红旗下》开始。我不建议外国读者过早去看那些大家都在谈论的著名小说——《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等。不必从这个开始,因为不太好懂,除非你是一个博学的汉学家…… 【编辑:李润泽】